为社会养老的一种创新模式,医养结合将现代医护技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了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适应了老龄化发展的形势,实现了养老模式的新突破,应该成为发展中国特色养老事业的必然选择。
医养结合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从保障目的来看:
与传统养老模式一样,医养结合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生活服务,使老人安度晚年;
二、从参与主体来看:
它联合传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
三、从服务内容来看:
“医”指的就是对疾病的治疗,“养”指的就是养老照护;
四、从保障对象来看:
尤其适宜处于大病康复期、慢性病、易复发病患者等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
五、从人性角度来看:
它同时考虑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医疗需求,符合现代老年人“医养共需”的基本生活需求;
六、从广义范畴来界定:
一切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实践,都可以被界定为医养结合的范畴。比如,上海开展的老年长期照护制度试点,本质上也是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组合提供,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
在国内,医养结合的模式 都有哪些呢?
模式一,将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辐射到养老院。
模式二,公立医院外派医护“小分队”,长期进驻养老院。
模式三,养老机构自行投资医院,由专业医疗团队运营。
模式四,医院团队直接经营养老院。
(一)机构定位模糊阻碍发展
不少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机构定位没有很好地契合本地区的人口结构、实际养老需求,往往定位高端市场、瞄准高端人群,难以满足普通收入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入住率。
(二)主管部门交叉重叠,责任无法明晰
各级养老机构隶属于民政管辖,而医疗机构又隶属于卫生部门管辖,涉及到医疗保险费用报销事宜又由人社部门主管。交叉重叠的部门管理直接导致襁褓中的医养结合就处于“多龙治水”的局面,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模糊,极易出现利益纷争、责任推诿阻碍医养结合的健康发展。
(三)医院没动力,医保有阻力,“套保”隐患多
首先,三甲医院医疗资源接纳现有的病人流量已经难以承担,农村基层的卫生所和乡村医生由于条件和能力所限承担不了护理职能,而有能力承接的基层医疗机构却又缺乏动力。
其次,医保对接“隐形门槛”多,对接医保的经济成本太高。安装POS机和搭建医保的联网系统就需要1万多元,每刷一笔医保还要再付一笔费用,养老院承担不起。
第三,某些已纳入医保试点、开设养老服务的民办医疗机构,把“养老床位”变相为“医疗床位”,套用医保资金支付养老床位费;把老人一般的康复护理服务变相为“医疗诊治”服务,再用医保报销;用医保名义给老人开保健处方,变相套取医保基金。
这些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有限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造成了医保基金的损失、浪费,损害了其他参保人员的权益,并人为增加了养老机构和医疗结构的合作难度。
(四)养老理念亟需转变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刚起步,虽舆论关注度较高,但在当前医疗卫生资源紧张、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医养结合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规避“套保”“逆向选择”等道德风险,还需要转变人们的传统养老理念,培养全社会“健康老龄化”的思想共识。